移至主內容

聽濕地在說話 聲景體驗活動「淡水河上的關渡」心得分享

聽濕地在說話 聲景體驗活動(2018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系列活動)

聆聽關渡濕地的第三種方法「淡水河上的關渡」心得分享之一

文/唐炘炘

上圖是「八卦漁網」撒網體驗,來自7月22日參加「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的系列活動。

這個由「關渡自然公園」舉辦的活動,想帶領大家深度認識關渡,先以許多黑白的歷史老照片,介紹當地的養鴨與漁撈產業。接著,讓我們在岸上撒網,拋向以回收保特瓶製成的假想魚,體驗漁民撒網捕魚的方式。

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向消逝的產業致敬的活動。

  

因為轉頭望向碼頭,有漁人正拉起網子,收獲了數尾活跳跳的魚;近處,幾位退休漁夫圍桌而聚,閒話當年,偶爾吐槽我們這些門外漢的撒網技術。原來,當地的漁撈文化,活跳跳的就在身旁啊!

然而,如果不是這個活動,我想絕大多數的人不會察覺,這個香客熙攘、單車雜遝的休閒勝地,原是一個小漁港,早年許多當地居民的生計,仰賴著淡水河。不只關渡,各個地方的在地的故事與文化,總是這樣默默的沈潛在我們四周,被匆匆而過的我們輕輕的忽略。

關渡漁船的船首,經常畫著一雙又大又圓的眼睛,據說是希望能看清航路、找到魚群。期許之後我也能像這特色漁船一樣,一面向前行,一面看見與捕捉,在身邊發生的大小故事。

 

聆聽關渡濕地的第三種方法「淡水河上的關渡」心得分享之二

文/林家荷

一直以來都對河上的文化與產業很有興趣。

活動從關渡的地理位置開始介紹,因為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會口,這樣的感潮帶讓關渡擁有豐富的漁獲。藉著這優勢便興起了漁撈產業,漁夫乘著舢舨船在河上捕魚,常常一趟回來就是大豐收。

  

來關渡宮拜拜時,會看到很多店家賣鹹鴨蛋。聽老師說五十年前關渡宮前面,有很多養鴨寮。特別的是這邊的畜牧方式為「放港」,白天將鴨子趕進河裡,到傍晚就坐船將牠們趕回寮中。那鴨這麼多要怎麼分辨是自己家的?有人猜掛號碼牌、有人說戴腳環,正確答案是用鐵在鴨嘴巴上烙個印記就好辨識。

而以前在淡水河邊散步時,看到漁夫阿伯撒網捕魚好像很簡單。等到自己嘗試時才知道漁網那麼重、撒出去那麼費力、想抓到魚好難啊!這才明白捕條大魚,難怪要笑哈哈,因為太不簡單了!

  

到了我最期待的坐船時間,找到一個好位子一邊聽著吳智慶老師講述關渡周圍的歷史故事,一邊欣賞河上風光。這一刻間,風吹呀吹,其實舒服得都快睡著了。但當船開過關渡橋下時,我瞬間精神都來了,四處張望驚嘆著每天騎在關渡橋上,從來不知道關渡橋下原來長這樣啊!後來吳智慶老師開始唱葛瑪蘭的原住民古曲時,范欽慧老師帶著我們「聽」這一路的聲音變化。這時才發現,原本發散的聲音,到了橋下會聚集並反射回來,音量瞬間大上好幾倍,更能聽清楚這首美妙的古曲。這一刻更明白聲音的美妙之處,你不找他,就不會發現;唯有用耳朵去聆聽才能接收到環境想傳達出來的訊息。

 

上一篇 聆聽關渡濕地的第二種方法「 濕地夜聲」

下一篇 聆聽關渡濕地的第四種方法「關渡夏蟬」(建置中)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