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人與萬物的相互禮敬—貢寮水梯田見學記

圖文/許靜娟


山坡上的水梯田 沿著等高線蜿蜒

八月中旬,到貢寮參加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舉辦的「讓我們水在一起 水田與溪流保育研習」活動,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讓我對貢寮的水梯田的意義與價值,從好奇產生更多親近與了解。

兩三百年前,漢人來此墾殖,沿海有限的平地更顯得擁擠,先民開始上移,以雙手討山,在坡度超過30%的土地上,沿等高線墾砌出一階階的梯田。有了土地,還得有水才能種植。多虧雪山山脈的屏蔽,加上季風的吹拂,造就了貢寮的多雨、賜予了山林與溪流。人們努力建造水渠,連結梯田和溪流之間的脈動,安居從此可能。此處的水梯田系統,至今已超過150年的歷史,梯田每階高度落差超過兩公尺,寬度卻僅三公尺左右,彎彎拐拐,略顯拮据,在其他平原地區轉為機械化的過程裡,此處因為地形的限制、大型機具難以進入操作,百年來依然維持著大量人力投入的農法特性,至今以人、牛和部分小型機具進行耕作,卻也不知不覺,讓田間的水、土地,與許多小生命得以在此共生。

水梯田遇見里山倡議

貢寮水梯田百年來的生活實踐,與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COP10)通過的「里山倡議」不謀而合。里山一詞源於日本,指的是高山與平原之間,森林、水稻田、草生地、溪流等地景混合鑲嵌的地景。這樣的地景,不僅提供人類生存,也在森林邊緣保留了與人類聚落之間的緩衝帶,以及多樣的棲地環境,聯合國對於里山倡議的推動,開始受到國內保育主管機關的重視。

然而,此處近年也正快速地面臨棄耕、陸化的變遷危機,水梯田面積迅速銳減。過去,貢寮吉林村的水梯田耕作面積超過70甲、平均每戶兩甲的耕作面積,如今,整個貢寮鄉的水梯田耕作面積不到十甲。林務局自2011年,開始在當地推動「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並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與當地農友合作進行水梯田的環境復育工作。

團隊透過環境調查,確認當地生態多樣性的價值,在看見當地田間智慧的同時、謀求與現代保育技術的整合、並尋求新型態的經營體系。專案團隊不僅整理、詮釋現有的生活樣態與地景的價值,也和在地人一起,探詢地方生活智慧的新契機,進而帶領公眾重新評估,在資本化商品市場裡總是被低估的水稻田價值。

動物的家就是你家

在計畫啟動之前,當地的水稻仍以慣行農法為主,幸虧氣候涼爽,用藥量低,2011年起,人禾透過收購的方式,鼓勵農民從無農藥殘留開始,逐步朝向使用化肥但不用農藥、有機農法乃至自然農法的友善耕作努力。

基金會資深經理方韻如說明,里山倡議強調「山上動物的家就是你家」的共享精神。山谷交錯的地形,座落著零散的家戶、水田與竹林,這些人類活動的痕跡,和一旁低海拔的闊葉森林相互依存。森林、山澗、水田、溪流,人類在土地摸索構築出動態的妥協與平衡。森林裡的動物走出山外,造訪人類活動的區域覓食,田埂上不時出現人禾夥伴暱稱「阿獴」的食蟹獴啃完田螺的痕跡;農人在特定的季節走入山裡,誘引、豢養森林裡的野蜂來產蜜,順便提高水稻的授粉機率。一條溪流,如果沒有攔沙壩橫阻,可讓日本絨螯蟹從上游降河而下到出海口產卵,或是幼蟹在河口孵化後,能回溯到上游,除了構成了串連山海水域的生態動線,更為大海注入源源不絕的營養與生機。

復育過程中,當地沉睡的傳統智慧,再度被喚醒。貢寮的水稻在插秧後,最怕的是俗稱「揹屎龜仔」的負泥蟲,這種以水稻的嫩葉為食,又喜歡濕涼的環境的昆蟲,是山區水梯田農夫眼中的大敵,春耕過後,適逢幼蟲孵化的時節,如果遇上暖霧的天氣,稻苗可就遭殃了。過往,農人拿著竹枝或者自製形似畚箕、台語俗稱「thang-hia」的抓蟲器,在田間來回掃動揮舞,將揹著排泄物在植株上大快朵頤的負泥蟲紛紛掃落,是農友的共同勞動記憶。此種溫和的驅趕工具,在寧可錯殺一百、也確實錯殺一百的化學農藥普及後,一度消失多年,如今在友善耕作的腳步下,重新回到農友的手中。

讓我們水在一起

這裡的水域環境,也是推行水環境教育的絕佳場域。基金會藉由舉辦水田與溪流保育研習課程,將貢寮經驗與更多角落的民眾分享,讓更多人能回到自己關心的社區觀察並持續記錄,一起來建構各處河溪、水田的環境基準值。

第一天下午,我們來到靜水域的水梯田中進行採撈。一來到田埂旁,就看見一隻黃腹細蟌棲息在葉子上。靜水域因為水中溶氧較低,水生昆蟲為了避免溺斃,往往發展出特殊的呼吸方式,像是揹著氣泡游泳的龍蝨、仰泳椿;腹部末端有著長長呼吸管、不時伸到水面呼吸的紅娘華。這裡因為不刻意曬田、蓄水穩定,加上友善耕作的方向,成為靜水域水生昆蟲安居之所。

溪流,又是完全不同的小宇宙。在流動的水域裡,溪水隨著地勢、石塊分布的變化而形成淵、灣、潭、瀨、急流等微地形、微棲地的差異,讓各種不同型態、需求的水生昆蟲、螺貝類和魚類找到適合自己棲息、覓食之處。一行人拿著窺箱、彎著腰在溪谷中有點笨拙地移動、探索透明壓克力板下的水中世界,暫時找回孩童般的好奇心。台灣石驞的幼魚跑來啄食腳上的角質層,淡定的纓口鰍在石頭上一動也不動,翻開石頭,看到象徵水質乾淨的「水錢」(扁泥蟲幼蟲)在石頭底部緩緩移動,讓人為溪流裡的豐富與健康感到欣喜。

用尊重換來信任

隨著團隊與在地人的齊心努力,越來越多喜愛農田、關心生態的外部夥伴,想要尋訪此處。私有地裡開始出現不明的自動相機、蝦籠陷阱,以及不認識的「研究人員」,原本靜好的歲月,也開始受到打擾,農民必須在常被踩踏以致陷落的田埂鋪上地磚。外來種、隱私、交通、治安的議題,開始成為團隊與農友的共同隱憂。基金會在<貢寮˙水˙梯田>Blog上鄭重呼籲:「請大家不要在生產班辦理的活動之外,自行進入田區採集拍攝」。畢竟,安穩、安心的在地生活,是生物多樣性及水環境保育任務得以持續的前提。團隊開始對外界的關注和報導趕到遲疑,這樣的謹慎,也讓我開始反省「好事就該傳千里」自以為是。

貢寮依然樂於分享,但必須尊重農人原有的權益、並且不影響生產班的運作,想認識、支持貢寮的朋友,可參考「狸和禾小穀倉」臉書專業及貢寮水梯田部落格,或近日出版的《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一書。期盼外界朋友用適度的尊重,取代過多的打擾,用真正的善意與禮敬,陪伴水梯田一起茁長。也期盼,透過貢寮的案例,專業團隊、在地力量與社會大眾的彼此看見與理解,讓更多美好的漣漪,迴盪至台灣更多亟待守護的淺山生態系統。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