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靜娟
近日來,多虧食品安全問題的催化,大家開始擔心自己碗裡、餐桌上的食物是否安全健康。隨著一波坡的食安議題,「食農教育」,也成為關心台灣飲食、農業議題的夥伴們,常常討論的名詞。
食農教育,連同與近年來各種友善環境的農耕方式,是人們面對大規模農企業的發展趨勢各種副作用的反思浪潮。20世紀中期後,育種技術伴隨著石化工業的發展,高產量的作物品種搭配農機具、化肥、農藥,走向高產量、大規模單一作物的發展模式,同時也帶來日漸嚴重的土壤汙染和生態問題,缺乏資本的小農,也漸漸地被併吞而消失。當過去自給自足的農村社會離我們遠去時,人們也越來越不了解,自己每天吃下肚的食物,究竟來自何方?
近年,國內也有許多有志人士,在產銷、媒體、教育等面向上進行努力。例如「喜願共和國」近年努力推動本土雜糧自給、2011年成立「上下游新聞市集」則致力打造專業的食農議題平台,而觀樹教育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在苑里、貢寮等處,透過蹲點的方式,實踐推廣友善環境的農耕方式,實踐淺山生態系保育的「里山精神」。各界的嘗試,可謂遍地開花。
而透過教育的方式,讓民眾了解食物生產過程,並且重新建立和土地的親密接觸感,也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食農教育」一詞至今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張瑋琦副教授認為,這個概念整合「飲食教育」與「農事體驗教育」,其中「農」是食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過「農」的實作,有益於提升食育的成效。
事實上,在「食農教育」一詞廣泛被討論以前,關渡自然公園早在2004年,以「關渡農民誌」為主題,展開食農教育的實踐工作。我們利用公園的水稻田,以禁用農藥、化肥的方式,規畫四季營隊活動,讓親子從插秧、除草、收割到冬藏時的田間遊戲,親近這塊台北市最後的水稻田,遙想過去這裡曾經作為大台北地區「穀倉」的盛景,並且透過各種室內課程與教案,體會稻農的辛苦。多年下來,四季營隊已儼然成為關渡自然公園最熱門的親子活動,報名開放三分鐘內「秒殺」的情形屢見不爽,可見都市人親近土地農田的熱切渴望。
今年起,在滙豐(台灣)商業銀行的支持下,我們打破單次活動的思維,首次舉辦整年度的「斑文鳥家族」專案,邀集十餘個家庭,在一年四季中,完整體驗水稻從育苗、插秧直至收割的流程,並在年底和夥伴們分享學習心得。在這個過程中,環教團隊也持續思考,如何讓學員透過農事體驗教育,更了解基改、小農、食品安全等台灣當前面臨的糧食關鍵議題。我們也期許明年度的課程,能夠引領學員更關心每天餐桌上的食物來源,透過每一個購買選擇,對土地環境產生正面影響。
回到濕地與河川生態系保育的觀點,位於淡水河下游的關渡自然公園,是否可能再將眼光放大,從河川、水資源與棲地的角度思考「食農教育」的下一步?當淡水河系上游翡翠水庫的集水區,有夥伴正在默默耕耘著坪林的「台灣藍鵲茶」;雪山山脈另一側,也有烏來有機示範農場,開始在當地農友的輔導轉作,而下游濕地的棲地條件,必然受到整條河川水脈的健康影響時,公園的團隊正在思考,如何關渡農民誌的經驗為基礎,運用現有的資源進行相關規劃,並且透過食農教育實踐的下一步,繼續在河川濕地保育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