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鳥況變化很快,天氣不穩定時會有不少受到鋒面影響而在園區內逗留的候鳥,一旦天氣轉好,他們也馬不停蹄的繼續北返的旅程。因此鋒面來臨時是觀察候鳥的好時機,4月10日到13日之間,看到過境的蒙古鴴、大濱鷸、尖尾鷸等,主要都聚在淡1的5南池,少部分在淡2的3叉西池和6號池。4月13日則是記錄到78隻白眉鴨,園區內歷年來的最大量,主要都在淡2的3叉西池和6號池。
黑尾鷸每年固定在北返的時間會出現在園區內,多時曾記錄到38隻(2006年),但大多數都是零星的個體。通常停留時間較長,吃飽了才會再繼續往北飛。
這幾年保育核心區採用水田式的經營管理用曳引機翻耕小島,讓小島可維持相較裸露的狀態吸引水鳥的使用,也會看狀況保留部分一些蘆葦叢供陸鳥繁殖使用。而剛整理完較稀疏的蘆葦叢則是許多鷸鴴類的最佳躲藏地點,像保護色很好的田鷸若一動也不動,就很容易忽略他們的存在。
野鴝在臺灣是不普遍的冬候鳥,整個冬天在園區內都有機會聽到牠們的叫聲。在穿越線的紀錄通常算穩定出現,但通常聽到會比看到容易。4月5日那天正聽野鴝的歌聲,回頭赫然發現樹上的小紅點,原來野鴝就站在烏桕樹枝上唱歌。
林保署從2019年起開始使用獵槍移除埃及聖䴉,計畫開始後這幾年在調查時埃及聖䴉數量明顯的下降,2021年起埃及聖䴉的數量開始少於百隻,2024年最高紀錄只有32隻。目前放置的埃及聖䴉假鳥確實有吸引埃及聖䴉的停留,但因為警戒性高較不易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