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調查

研究調查

鳥類監測調查

   

 關渡自然公園以鳥類為主要的保育標的,台北市野鳥學會在自然公園成立前便開始進行公園範圍內的鳥類調查。2007年內政部營建署評定關渡濕地為國家級重要濕地,範圍包括關渡自然公園、關渡自然保留區、基隆河、淡水河河道,面積394公頃。管理處將鳥類監測調查範圍更擴大至堤外的灘地範圍。

    這裡曾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河口濕地,棲息著大量的鳥類、魚類、蝦蟹等,雖然遭受污染破壞,現今依然是臺北盆地居留於濕地的生物最多的庇護棲地之一。冀望投入長期的鳥類監測,獲悉濕地內鳥類組成樣貌,了解關渡濕地現今保育狀況。
(1) 藉由長期監測調查的投入,以了解關渡濕地的鳥類組成及變化。
(2) 希望以鳥類監測所得的資訊,做為保育濕地的重要參考資料,包括環境工程施作指標,周邊土地開發生態保存資訊等。

 

底棲生態監測

   

關渡自然公園每年有數萬隻次的水鳥棲息,為了解濕地中支持水鳥等水生生物的基礎生態,持續進行濕地底棲生態之研究分析,做為濕地復育計畫的重參考依據。

    配合濕地復育工程及半鹹淡水引入計畫,進行保育核心區個池灘的底棲採樣,以了解每年的復育工程等對濕地底棲生態的影響,做為濕地復育工程及濕地環境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並修正濕地復育工程的施作方法,以恢復底棲生物多樣性。

 

半鹹淡水引入計畫


上圖為水門開放後研究員至戶外採集底棲生物實況。

關渡自然公園內濕地面臨嚴重淤積,除逐年行濕地環境的復育工程改善濕地環境,維持吸引鳥類等生物棲息所需的環境,同時尋求各種可能的方式增加區內生物多樣性。但園區因防潮堤阻隔潮汐鹹水進出,水體營養鹽交換率不佳,也造成迴游性生物通路的阻絕。自然公園內底棲生物相有持續劣化的趨勢。

管理處自2012年起,持續與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協調,有計畫的開啟關渡八仙堤防4號閥門、3號閘門,引入漲潮時的半淡鹹水,增加關渡自然公園濕地的環境多樣性。並在2016年正式開始進行引水操作。配合植被變化的記錄與底棲生態的變化,已發現引水後濕地的底棲生物多樣性有上升的趨勢,灘地中植被也有被鹹水抑制的情形,顯見引水的工作對關渡自然公園的濕地有正面的影響。

 

Close
為了有更好的本網站使用經驗,請升級使用現代化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