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際的藝術家 九月到關渡溼地創作裝置藝術 教市民使用自然素材 一圓藝術夢
溼地生長過盛植物 擷取植物纖維 八月親子共同參與完成一張張植物手工紙
二0一三年在臺北,由關渡自然公園主辦的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主題為「種子‧生命」,邀請到五名國際藝術家在八月三十日起進駐關渡自然公園,藝術家會使用過剩的樹枝、生長過盛的植物以及臺灣在地自然材料,經由藝術家的創意思考及巧手裝置成為一座大型的自然裝置藝術品,作品完成後將在關渡自然公園、關渡醫院及關渡國中展示。展示期間民眾可以走入、躺下、觸摸、欣賞,也可為生物所使用。
2013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獲邀來臺創作的藝術家有:臺灣康雅筑、保加利亞Rumen Dimitrov、馬其頓Andrej Mitevski、美國Vivian Visser、印度Janak Jhankar Narzary。臺灣藝術家康雅筑Ya-Chu Kang,以搖籃與臍帶做為主題,透過搖籃到搖籃的思考完成作品,民眾可以躺入大型搖籃,試著回憶小時候躺在搖籃裡的感覺,也可重新感受被大自然擁抱的體會。保加利亞藝術家Rumen Dimitrov作品將描繪在工業地景中一個不再被需要的物件,透過植物的生長,重生為一處新生的懸吊花園,獲得第二次生命的機會。馬其頓藝術家Andrej Mitevski希望能呈現一種對於新生命的想像。作品放置成長中的種子,傳達生命會努力找到出路,延續、存活,同時喚醒人們停止摧殘大自然。美國藝術家Vivian Visser認為許多人已迷失了與大自然相處方式,也失去對於自然的那股好奇心,自然界中各種型態的種子,代表自然界生存方式的彈性與多樣性,因此作品猶如翅果的種子,在關渡國中圍牆欄杆排列,呈現植物繁衍的美妙過程。印度藝術家Janak Jhankar Narzary要表達「從生命而來的種子、從種子孕育的生命」這樣的大自然循環次序,在一個圓形的裝置,用種子、樹葉、水、土壤等材料,看著種子發芽與生長,也是在五大環境元素:水、火、土、空間與空氣之間的一種形式轉換。
為了讓自然藝術能更深入民眾的生活,關渡自然公園八月及九月辦理自然藝術工作坊,將溼地生長過剩的植物例如:月桃、野薑花、葛藤、荷葉、構樹等..採收之後交給植物手工紙藝師何玉美,何玉美用古法傳統方式抽取植物纖維,活動中讓親子們一起體驗手抄紙,水中撈紙的功夫可是一大學問,紙漿太多時凹凸不平且太厚,紙漿太少則會有破洞,可見得手工紙是需要時間與用心才能練就的拿手絕活。手工紙是一門將天然資源與人為技藝巧妙融合的自然美學藝術,保有植物纖維獨有的痕跡,讓植物的原生之美自然流露,每張創作都能展現出截然不同且獨一無二的樣貌。關渡自然公園內生長過剩的植物,會造成溼地陸化,在夏季常常需要做清除與移除的工作,現在植物生長過剩的剩餘價值,經過轉化轉生為自然藝術的體驗活動,材料取之自然,回歸大地時也不會造成污染或傷害。
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循環,自古便不斷用它的神聖巧妙孕育著這片土地,種子是生命的起源,代表大自然最原始、最寶貴的生命力,一顆種子歷經艱難發芽成長為大樹,這個點會在環境中讓生物們共享與使用,成了生命的能量。如同美國藝術家Vivian Visser的作品傳達《散播改變的種子》概念,自然會找到出路,我們也要找到一個方式與世界分享正向的改變力量。2013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活動詳情可洽官網www.gd-park.org.tw或電洽 (02)2858-7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