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蛙蛙復育計畫:為布氏樹蛙打造一個家 第六屆綠獎投票

第六屆綠獎人氣投票中

即日起至11月29日23:59止,每天都可以為關渡自然公園的蛙蛙復育計畫投票!
投票請點此 一起支持關渡自然公園的生態計畫!

每天都可以投票!
臉書(Facebook)分享貼文有機會獲得贈品,請點此

 

 

計畫名稱|蛙蛙復育計畫:為布氏樹蛙打造一個家 

蛙類屬於兩棲生物,生活史需要水域及陸域兩種棲息環境,因此對環境的需求敏感而複雜。另外蛙類為外溫動物,透過肺及濕潤的皮膚呼吸,生活受到溫度與濕度的影響,對於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很適合做為環境監測的指標物種。蛙類在環境教育上又是很適合作為教材並且容易觀察的物種,整個生活史有趣及豐富,從繁殖時的抱接、產卵,到後續卵孵化成蝌蚪、蝌蚪發育成幼蛙、成長至成蛙,整個過程有許多值得觀察的細節。然而全球的蛙類都面臨著棲地品質退化、改變甚至消失,還有氣候變遷、外來種的競爭、汙染、疾病等,原生蛙類數量快速地減少。
 
 
本計畫希望透過與關渡國小的合作,為數量日漸稀少的布氏樹蛙在校內營造出一個安全的棲息地,並且能與校方共同發展蛙類保育生態的課程,讓學生們更深入的了解並認識臺灣的蛙類。 布氏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又名白頷樹蛙,為臺灣原生種的樹蛙,體型大小約 5-8 公分屬於中型的樹蛙。主要分佈於臺灣平地與低海拔山區,在池塘、蓄水池、水溝等靜水域作為繁殖地。目前白頷樹蛙在野外面臨著與外來入侵的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棲地競爭。 斑腿樹蛙於 2006 年首次在彰化田尾被發現,爾後隨著植栽運輸等人為活動開始四處擴散,2012 年已可穩定在臺北、新北、桃園、臺中、雲林、高雄、屏東等地區發現。兩種樹蛙的繁殖期都是 2 月至 11 月,棲息環境亦多有重疊,但由於斑腿樹蛙蝌蚪比布氏樹蛙蝌蚪早孵化成熟,具有可先佔領水域的優勢,並且會捕食其它蛙類的蝌蚪,因此會導致原生種的蛙類數量減少,其中又以布氏樹蛙最為明顯。關渡自然公園的蛙類調查小組成在大臺北地區的幾處市郊的蛙類調查點進記錄,斑腿樹蛙又因為外貌與布氏樹蛙十分相似,在移除與調查時容易造成辨識上的困難,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原有布氏樹蛙的樣區都幾乎不再記錄到布氏樹蛙公蛙的規律的求偶鳴叫聲,取而代之的是斑腿樹蛙的變調曲。
 
 
關渡自然公園內透過蛙類調查小組(簡稱蛙蛙小組)共在園區內記錄到 9 種蛙類,但其中包含許多斑腿樹蛙,因此不適合做布氏樹蛙的復育地。園區的主要設施區水池環境雖然多,除了考慮到班腿樹蛙外,還有其它的天敵例如魚類、鳥類,較為不適合做為白頷樹蛙的復育地。相較之下,位於鄰近的關渡國小內只觀察到澤蛙和黑眶蟾蜍 2 種蛙類,較為適合做為復育地。且透過與關渡國小的合作也讓師生參與並了解復育的過程,達成環境教育的推廣。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