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關渡自然公園與臺灣水資源教育網絡

文/許絲婷

濕地命脈:水

關渡自然公園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會處,屬於關渡濕地的一部份,長年被夾帶豐富營養鹽的河水與潮汐滋養,成為肥沃的豐土。水是關渡自然公園的主要命脈,提供豐饒的景象,孕育許多生命與故事。關渡自然公園從了解濕地功能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出發,將關懷濕地的能量進一步擴展到水資源議題,並希望能連結台灣各地一起關注水、貫徹「水是一項需要被注意與珍惜的資源」的觀念。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關渡自然公園思考著該如何連結具有多元內涵的水資源議題,包括各個與水相關的組織,還有不同的棲地環境,並透過教育擴散到台灣各地,形成一股力量。


關渡自然公園與他的母親河淡水河、基隆河。

水資源教育網絡的開始

一切的契機始於2010年的魚鷹計畫,當時邀請到美國「Earth Force」組織辦理「GREEN in Taiwan國際水域環境教育引導師培力工作坊」,工作坊強調團隊從共同發現水資源問題,到如何解決的過程。接著2011、2012年的氣候急先鋒計畫,連續2年邀請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旗下《水資源教育計畫基金會》(Project WET Foundation)分享「Project WET」教材,在北中南各地分別進行為期三天的初階水資源教育人員培訓工作坊。連續三年的他山之石,關渡自然公園除了與Project WET基金會建立夥伴關係,共同以推廣「水是一項需要被珍惜的資源」為目的來發展屬於台灣的水資源教育,並在2012年翻譯出版第一本Project WET基金會的繁體中文課程手冊《臺灣水資源教育課程簡要指引》,收錄了當時三天工作坊所操作的經典代表教育方案。

 
2012年由關渡自然公園與Project WET合辦的水資源教育人員培訓工作坊,地點在苗栗里山塾。


第一本Project WET基金會的繁體中文課程手冊《臺灣水資源教育課程簡要指引》。

網絡串聯

Project WET基金會所出版的教育手冊,其中收錄的活動皆系統性地整理資訊,並根據精確的科學數據而發展,具備師生互動性高、結合多元感官、可依不同場地調整、與生活相關以及易於帶領學員反思等特色。將這套方案翻譯出來之後,關渡自然公園也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套可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案,發展出屬於台灣的特色課程。在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贊助之下,2013年開始正式推動「水資源教學網絡計畫」。計劃性的邀約北中南各地與水資源教育相關的單位,組織核心團隊,並且透過北部:關渡自然公園;東部: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南部: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共同辦理初階水資源教師工作坊,與在地環境結合,透過實際方案演示,帶領更多參與過初階工作坊之成員共同推行水資源教育。

2015年於宜蘭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辦理第一屆水資源引導員工作坊,提供參與過初階工作坊之夥伴討論的平台,在過程中貫徹在課程方案執行前的準備課程、授課以及課後與夥伴討論課程三過程。藉由此三過程讓參與的夥伴共同找出各方案的精髓、融入台灣的在地議題。透過階段性的人員培力、核心團隊的建立,一步步朝向台灣水資源教育在地化的目標前進。期待藉由建立網絡來產出一個互動平台,可整合多元訊息、資訊以及各地水資源相關議題所研發出的教學方案,並且邀請與水的科學、水的文化、水與生態等各層面相關的專家加入資訊與教學方案審訂的核心專業團隊,凝聚各方力量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環境教學方案,讓「水是一項需要被珍惜的資源」落實在你我生活中。


2013年第一屆水資源年度大會


2015年進階工作坊-解說Project WET課程方案概念

關渡自然公園內的水資源大小事

關渡自然公園除了推動台灣水資源教學網絡之外,既有的展示設計與環境教育方案也都與水資源大小事有關。園區內的自然中心介紹了水田人工濕地、沿海的紅樹林濕地,以及屬於關渡平原的濕地歷史等。走出中心後,戶外所營造的埤塘濕地、溪流型濕地等,讓參觀者可以實際觀察不同濕地樣貌,關渡自然公園儼然就像是濕地大總匯。此外,各類型現場解說與對外推廣的環境教育方案,讓不論是否入園的民眾都有機會結合感受與知識,深入了解水與濕地。

目前關渡自然公園規劃的方案可分為「與正規教育接軌的課程」,以及「非正規教育」兩類,其中與水資源議題相關的內容包括:

一、 與正規教育接軌

  1. 高蹺鴴到您家:到學校推廣濕地的重要
  2. 水牛車到您家:到學校推廣水資源的重要
  3. 國小戶外主題課程:談濕地裡的生物、濕地的功能、水資源與濕地的關聯,以及人類與濕地該如何相處的方法等。
  4. 濕地小天使:針對特殊教育的學生所設計的自然體驗方案。


到校巡迴專車。


水牛車到您家-台南佳里國小

二、 非正規教育

  1. 食農學堂:從水田這類型的人工濕地來了解人與濕地間的關係,透過知識傳遞與身體體驗的模式,感受四季的水田變化。
  2. 斑文鳥營隊:食農學堂的進階版,從水稻的育苗講起,直到冬天的食物製作過程說明。藉由水田主題帶領學員深入了解並實踐人類該如何友善對待環境,並且在這過程中了解食物的來源。
  3. 夏蛙營隊:夏令夜間限定營隊,帶領大家認識關渡自然公園裡的青蛙,還有青蛙們生存的挑戰。
  4. 濕地探險家營隊:針對國小三年級到六年級所設計的夏季營隊,帶領孩子們在三天兩夜中一起探索濕地。
  5. 環境教育四小時課程:配合《環境教育法》所設計出的四小時課程,一般民眾皆可申請,內容包含鳥類生態、水生昆蟲以及水資源環境三大主題。
  6. 假日現場解說:依照關渡自然公園內四季所發生的事情來規劃,現場亦安排專業解說導覽人員帶領大家認識濕地。
  7. 生態講座:邀請與濕地相關領域的專家辦理講座,提供大眾深入了解自然生態的好機會。
  8. 不定期的活動企劃:搭配議題或是世界環境節日,不定期推出現場活動。最近的方案即是響應2017世界水資源日所推出的「運水大作戰」。
  9. 台灣水資源初階教育人員培訓工作坊:培訓專業的水資源教育人員,透過Project WET此套課程,讓參與人員能夠更架構化學習如何運用體驗式的方法帶領大眾了解水資源的重要,並透過已具備的知識及當下發生的議題來反思水與生活的關係。

結語

在各地尋找夥伴、辦理初階工作坊的過程中,關渡自然公園皆是無償的將這套方案以及教學過程與大家分享。但這樣的方法在現今的功利社會中常使人無法理解,偶爾會出現詢問我們為什麼要做這種無本生意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從關渡自然公園的角度看來,就如同當時台北市野鳥學會願意以「100%盈餘回饋及100%虧損自負」進行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的理念一樣。正因大地母親無償的提供自然資源予人類分享,若我們能夠建立與招募願意善待大地母親的平台與夥伴,透過教育與大家一起了解自然之美,進而從行動開始保護環境。這一切皆不是無償,美麗的果實正被我們享受著。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