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求藝術家參與2023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關渡自然公園徵求關注人與自然關係的藝術家三名,參與2023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自然,作為一個禮物」,收件截止為2023年6月30日。獲選藝術家將利用約四週時間進駐關渡自然公園,使用自然素材或友善環境材料,現地創作能傳遞環境意識的作品。
藝術作品徵件之辦法
因應疫情趨緩,除國內藝術家、長期居住國內外籍藝術家,徵件對象也將開放居住國外的藝術家參加徵選。
2023年主題:自然,作為一個禮物
-連結、給予與交換
「禮物」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特別的功能。不同於一般功能性的需求,禮物總是蘊含著連結彼此(給予者與接收者)的性質,縱使這些被稱為禮物的物件跟一般物件無異。而這種相互交融的關係,在早期的人類生活中亦扮演其社會性的功能,也就是說不限於個人,更多時候是群體之間的一種責任與義務或者說是一種不明自說的契約關係,也蘊含著某種道德與倫理的價值(接受者有回禮的義務與責任),這點在人類學家馬賽爾.牟斯(Marcel Mauss)的著名著作: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論禮物——傳統社會的交換形式及其功能》裡有深刻的闡述與並且追溯了原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交流活動,脫離了早期人類社會的以物易物的功能性,而賦予了物件更多人類心理活動的色彩。
我們總有千百個理由餽贈他人禮物(不論是這個理由是感激或愛慕或其他動機),這些物件總是有著餽贈者的心意(動機),簡言之,禮物包含了給予與接受雙方的意識與感受,是讓我們在彼此產生連結的物件。禮物作為一個特殊物件,正是蘊含這層關係而在精神上有某種特殊意義。
把自然視為一個禮物,意即將自然視為一種餽贈之物。這樣的認定,其實是如何思考我們跟自然的關係,並且透過這樣的關係產生連結的一種思考。隨著文明與科技的進步,將自然視為一種資源去掌握與管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意識形態,其態度往往是功利性與工具性的思考模式。然而,這種狀態逐漸出現爭議,伴隨著各種所謂「人類世」的各式環境議題的出現: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生物多樣化等等,我們也逐漸意識到自然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有機系統(諸如蓋亞假說等等),皆是提醒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跟自然的關係。然而,是否有更進一步的態度去面對自然與我們的關係呢?
如果說上一屆的展覽主題「療癒,作為一個方法」是我們發掘出自然更趨向心靈層面的連結與功能。那麼,這次策展「自然,作為一個禮物」,將是我們將這種關係的思考趨向更加開放的態度,並且將藝術創作的位置擺放在餽贈禮物的行為層次去思考,正如我們對禮物的理解一樣,是建立友善並朝向更加深刻的連結的思考的開端。
徵求內容:
當我們把餽贈禮物這個行為納入思考,所有的事物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面對自然,一方面是我們賴以為生的資源之外,我們應該視為一個禮物,是生態系統不同交換與交織出的環境造就我們現在的生活型態(人只是其中一環);作為接受者,我們應當思考如何回應這樣一份禮物,本次策展即是站在這個層面來思考,我們如何與自然產生深刻的連結。
而關渡平原作為臺北盆地水系的主要出口,本身就是蘊含許多生物活動的濕地,也是保護大台北地區都會安全的滯洪區域。從早期的農業活動到城市發展,工業污染,垃圾危機到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化的衰減等等,關渡平原幾乎是整個環境議題的縮影,然而,透過保留區的成立,我們又將其轉化成一個禮物。所以,生命是透過自然這個禮物來延續與演化的。
而今年的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策展主題:「自然,作為一個禮物-連結、給予與交換」則是我們送給關渡平原的一個禮物,並邀請藝術家以藝術創作作品回應主題。
創作目標
創作形式不拘,可為跨領域當代藝術、視覺藝術、裝置藝術等。媒材以運用自然素材優先,創作過程並需要遵守環境友善的原則,創作出得以傳遞棲地營造與生物多樣性價值、關渡周圍生態、鳥類及與人互動之連結,並能觸發生態保育意識的作品。同時作品創作理念及作品表現強調其「藝術性」。
時程表
◎ 創作期間每逢週一(8/14、8/21、8/28、9/4)為休息日。
◎ 時程如有更動以主辦單位通知為準,並即時於網站公布。
聯絡
藝術家如有任何疑問、需要更多參考資料,或想要安排至關渡自然公園實地場地勘查,竭誠歡迎於徵選截止日前與我們聯繫。請一律先透過E-mail聯繫。
1. Email festival@gd-park.org.tw
2. 電話 02-28587417 ext. 230 葉小姐
● 網站 http://www.guandu-natureart.tw/
●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GuanduNatureArtFest/
● Youtube https://goo.gl/K5S3uE
● 歷年成果集 https://goo.gl/H4yqcj